美国为什么要制裁中国芯片发展?结果会如何?
【导读】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制定针对华为公司的贸易新限制。美国将试图切断华为的半导体供应,全世界所有有意使用美国设备为华为公司生产芯片的公司都必须获得美国许可,美国芯片业人士称这将切断中国获得关键半导体技术的途径。
【42个国《瓦森纳协定》】
在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对华禁运的法律基础是96年签订的《瓦森纳协议》(Wassenaar Arrangement),包含了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这个协议是一份管制物品清单,里面包含具体物项以及技术标准。它会管制协定成员国国对非协定成员国出口清单上面列出的军事物资以及两用物品,这个两用物品的定义十分宽泛,分为三种等级:普通两用物项(Dual use),敏感物项 (Sensitive List) 和极敏感物项(Very Sensitive List)。该框架成员国除美日外,还有英国、俄罗斯、印度、韩国等42个国家,中国、伊朗,以及朝鲜则未参加。
据日本共同社2月23日报道,对象中新追加了可转化为特殊用途的半导体基板制造技术及被用于网络攻击的软件等。受此影响,中国以后进口半导体材料或技术可能会遭遇阻力。
据规定,新增管制对象必须全体成员国同意,此次新增对象的半导体技术是在2019年12月奥地利召开的出口管理部门会议上,各国代表一致同意的。除此之外,据报道,美国还在起草对海外直接产品规定进行调整的计划,以限制海外企业将美国技术用于其他特殊用途,或许出口到美国不允许的地方。
据分析日美等国这一举动是为了防止技术外流,虽然没有指明不允许出口到哪一国家,但显然这对于正在半导体芯片领域发力的中国来说,算不上一件好事。
美国除了此次联动41国“仗势欺人”外,此前也通过各种制裁手段来限制中国芯片发。
【美国制裁中国芯片历程】
2015年,四家中国知名超算研究机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和国防科技大学已被美商务部列入“实体名单”。同时,英特尔与英伟达被禁止向中国4家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出售高端芯片。
美国时间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中兴实施为期七年、直至2025年的技术禁售令,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直接以及间接出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4月18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全票通过禁止美国运营商使用联邦补贴,从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设备厂商采购商品的决议。
2019年5月15日,美国政府将华为列为“实体名单”,实体名单其实就是黑名单,上了黑名单,美国公司要合作,就要向美国政府申请许可,没有许可就是不合法!6所高校也在这个禁令名单里,这6所高校分别如下: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
美东时间2019年5月22日,美国国务院国际安全与防扩散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Nonproliferation)宣布对13个中国企业及个人实施制裁,其中包括友祥科技、浙江兆晨科技等10家企业以及3名个人,声明要求任何美国政府部门不得向这些企业或个人采购任何服务、产品、技术,不得与这些人员订立任何服务、产品、技术采购合同,不得向这些企业与人员提供任何协助,暂停授予这些人员现有的所有许可。
2019年6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把四家中国公司和一家中国研究所列入“黑名单”,也就是所谓的美国实体清单。包括中科曙光、天津海光、成都海光集成电路、成都海光微电子技术、无锡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
报道称,理由是它们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构成风险,将被禁止购买美国技术和组件。
2019年8月1日,美国BIS正式以国家安全和外交利益为由,将44家中国企业(8个实体和36个附属机构)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其中包括很多研究机构。美国正式开始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1、 中国航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二院,以下八个附属机构和十三个下属机构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CETC13),六个别名,十二个附属机构3、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CETC14),七个别名和两个附属机构4、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研究所(CETC38),七个别名,七个附属机构5、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CETC55),四个别名和两个附属机构6、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总公司,以下两个别名7、中国华腾工业有限公司,以下两个别名8、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以下两个别名9、成都海威华芯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8月7日,美国国防部、总务署及太空总署联合宣布禁采令,该禁令被纳入全年通过的国防授权法案(NDAA),也就是说,基于国家安全问题,可以限制政府采购商使用联邦政府的资金购买被纳入禁令当中的电信公司的电信设备和服务以及视频监控设备。
这次进入黑名单的中国公司是华为、中兴通讯、海能达通信、海康威视、大华科技以及5家公司任何的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主要涉及通信技术及安防监控两大领域。
2019年10月8日,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BIS)将 8 家中国科技企业在内的 28 家中国实体纳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这 8 家科技企业分别是旷视科技、科大讯飞、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商汤科技、依图科技、美亚柏科以及颐信科技
美国为什么要频繁制裁中国企业,尤其是高科技芯片企业,这与美国商业利益有着不可分隔的关系。
【顶级大蛋糕---芯片市场】
2017年,总部位于美国的半导体公司的销售额占了全球46%的市场,在很多主要的半导体消耗低,美国公司产品的占有率也都在50%左右徘徊。
半导体是整个电子产业的心脏,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产值为3000亿美元,可撬动1.5万亿美元的电子产业产值。美国科技发达的核心原因之一正是半导体产业的霸主地位无可撼动,仅上市公司的规模就令人震惊,美国有90多家半导体上市公司,涵盖设备,材料,设计,制造,封测全产业链。在刚刚出炉的2016年二十大半导体公司中,美国半导体公司为8家,近乎占据了一半的席位。
谈到美国半导体大家首先想到的总是硅谷,硅谷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因此得名。世界半导体的起源都要从美国说起,在美国半导体产业成熟后,半导体的发展也迎来了两次发展的契机。上世纪80年代供给革命重新强调市场力量后,在产业层面上出现了三个非常明显的转变,其中两次都和半导体产业有关。
据《2016-2020集成电路产业全球市场态势与中国发展机遇分析预判报告》中现实的信息,2018年全球半导体芯片市场总量是4784亿美元(总销售额),其中咱们中国、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亚洲其他地区为半导体芯片(又称集成电路)的最主要消费市场。
据统计,2018年中国(本文中国指的都是中国大陆)境内的半导体芯片总销售额高达1584亿美元,同比增长20%,并且约为全球总消费量的33.1%,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单一消费市场。
其次是美国,2018年美国境内的半导体芯片总销售额约为1030亿美元,同比增长16.4%,约为全球总消费量的21.5%——中美两国的市场份额合计超过全球的一半,这样意味着对任何一个芯片厂家来说,中美市场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名是欧洲,2018年半导体芯片总销售额约为430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全球占比9%;之后是日本,2018年半导体市场销售额达到400亿美元,同比增长9.2%,全球占比8.4%。当然了,如果以单个国家为准的话,那日本市场排第三名。
另外,亚洲除中国、日本外的其他各国或地区的2018年半导体芯片总销售额约为1245亿美元,全球占比26%。这里面就包括全球芯片制造大国——韩国,但由于其体量小,境内的芯片总消耗量并不十分突出(其芯片更多用于出口)。再从另外一个侧面看看中国芯片的占有率。
相信大家之前看到上面图很震撼,哀叹国家技术落后。实际上,这里的0%不代表这项核心技术彻底没有,而是民用市场占有率很小,不足0.5%,按照四舍五入近似为0%。比如服务器和个人电脑的MPU,数据是0%,但不代表我们真的没有。MPU其实就是CPU的的一种,CPU有三个分支,第一是DSP数字信号处理,第二是MCU微控制单元,第三就是MPU,也就是微处理器,常见的有X86系列和奔腾系列。但是这东西我们是有的,比如龙芯处理器,已经用到了北斗上,而且已经稳定运行了三年了。截止2018年最先进的龙芯3A能跟英特尔的i3打平手了。但龙芯却没有民用市场,因为它不兼容Windows(Windows不开源),只能运行基于linux开发的系统,很多应用软件也不兼容,因此它的民间市场几乎为0。
再说FPGA领域。FPGA是可编程逻辑器件,可以理解为万能芯片,有人理解为芯片界的橡皮泥,目前这个市场被美国四家公司垄断,一直是我们的短板。但是我们有没有FPGA呢?答案是有,而且还有好几家。美国垄断了99%,剩下的全世界瓜分,然后我们在这1%里,要是四舍五入精确到个位,当然是0%。国内的FPGA公司有京微雅格、复旦微电子公司、高云FPGA、同方国芯、上海安路、西安智多晶微等,但是由于要从美国四大公司牙缝里抢食,能生存下来已经实属不易。
不难看出,市场是广阔的,而且美国虽然不是一家独大,但也遥遥领先,可以说是利益的最大获得者。
我们再看看未来的芯片市场预测
随着汽车系统逐步向电子化方向升级,单车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单车价值量不断提升。目前,紧凑型轿车的电子化水平为15%,混合动力轿车、纯电动轿车的电子化水平达到了47%、65%,纯电动汽车的价值量达到750美元。
随着电动汽车的迅速发展和自动化驾驶程度的不断提高,汽车电子化水平将越来越高,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不断提升。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汽车的电子化成本占比将由2010年的29.55%提高到2020年的34.32%,在2030年更是会提高到49.55%。
在汽车电子市场中,汽车半导体包含MCU、功率半导体、传感器及其他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汽车半导体的市场规模将突破600亿美元。
5G网络有三个典型应用: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海量物联网(mMTC)和低时延高可靠通信服务(URLLC)。其中的海量物联网、低时延高可靠通信服务将城市、农业、工业、汽车、医疗等各个场景联系起来,推动了物联网的快速发展。5G时代正在逐步到来,“万物互联”也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截至2018年底,全球联网设备数量达到220亿。企业物联网仍然是领先的细分市场,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移动/计算机占据了四分之一以上。预测,到2025年将有386亿台联网设备,到2030年将有500亿台联网设备。
在“万物互联”的趋势下,物联网的发展带给MCU行业新的发展周期。根据调查数据,2017年全球MCU数量达到258亿颗,其市场规模达到168亿美元;2018年全球MCU数量将达到306亿颗,市场规模上升11%,达到186亿美金;2019年全球MCU市场规模同比增长9%,突破200亿美金。预估2022年全球MCU数量将达到438亿颗,市场规模有望接近240亿美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场景下应用的不断渗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芯片的应用场景正在从数据云端向边缘设备、终端设备扩散。智能手机、安防、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在云端,国外企业如谷歌、亚马逊、英伟达、IBM等已有AI芯片推出,国内的寒武纪、比特大陆、华为等企业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云端AI芯片、终端AI芯片。在终端设备方面,智能手机产业链中的苹果、三星、华为、高通等均推出了自己的智能AI芯片。
根据调查数据,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的市场规模为100亿美元。由于ASIC芯片在边缘运算及设备端逐步普及,边缘运算及设备端AI芯片市场正在快速成长。到2025年,基于云的AI芯片组将获得146亿美元的收入,而主要由手机,智能扬声器,无人机,AR/VR耳机和其他都需要AI处理的设备组成的边缘的AI芯片组将带来516亿美元的收入。边缘运算及设备端半导体市场于2018-2025年复合成长率应有249%,整体约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份额从2018年的1%到2025年的10%。
【中国芯片逐渐崛起】
面对如此举行规模的芯片市场,谁能不眼红。芯片市场的广阔只是从利益角度是如此,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很多高科技领域如果没有自主芯片那么就要处处受制于人,不仅要支付高额的费用还要饱受技术限制,所以中国其实很早就开始布局芯片发展。
谁也阻挡不了雄狮的觉醒
随着电子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半导体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未来随着5G建设的不断深入,物联网、智能汽车产业将持续落地,半导体的需求有望持续增长。根据调查数据,2018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为1.90万亿元;随着国内半导体产业环节的不断投资建设,预计2019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1%
2013-2019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趋势
从进口情况看,2019年1-8月,我国集成电路累积进口数量仍处于负增长,但单月同比已连续三个月转正。1-8月集成电路累积进口2719.4亿颗,同比下降3.8%;8月份进口402.9亿颗,同比增长5.5%。进口金额上,1-8月集成电路进口金额达到1921.2亿美元,同比下降6.2%;8月份进口金额为280.8亿美元,同比增长2.4%,这是今年来的首次转正。
出口情况看,2019年1-8月,我国集成电路累积出口负增长,但降幅收窄;出口金额持续维持高位。1-8月集成电路出口数量累积为1371.0亿颗,同比下降6.8%;8月份出口数量为192.9亿颗,同比增长2.1%。出口金额上,1-8月集成电路出口金额为642.6亿美元,同比增长20.6%;8月份出口金额为92.9亿美元,同比增长33.7%。
2018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到6532亿元,同比增长20.7%。分行业看,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三个子行业体量均逐渐成长起来,且三业搭配渐趋合理。2018年,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额为2519.3亿元,同比增长21.5%,;制造业销售额为1818.2亿元,同比增长25.6%,;封装测试业销售额2193.9亿元,同比增长16.1%。
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增速有所下降。2019年上半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3048.2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设计业销售额为1206.1亿元,同比增长18.3%;制造业销售额为820亿元,同比增长11.9%;封装测试业销售额1022.1亿元,同比增长5.4%。
在全球5G专利排名中,排在前列的还有中兴通讯和大唐电信,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公司走出国门,服务世界。啥意思?意思就是中国在芯片集成电路产业中开始崭露头角了,开始冲击冠军宝座了。面对庞大的芯片市场,面对中国如此蓬勃发展的势头,曾经的王者如何才能安稳无视,美国并不希望看到中国高科技的蓬勃发展,毕竟科技行业被美国垄断了几十年,不想被打破掌控多年的话语权,这才有了美国对中国高新、科技企业打压,全球封杀的事件。
【制裁对中国芯片的可能影响】
美国曾经的制裁对中国的影响就是促进了我国芯片行业的发展,而当下美国联合41国进行疯狂式制裁,美国半导体行业人士说,此举虽然旨在减缓中国的技术进步,但可能会扰乱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削弱许多美国公司的增长。尽管如此,这项提议还是显示出特朗普政府试图切断中国与美国半导体行业联系所采取的生硬手段。据报道,半导体一直是中国从美国进口最多的产品之一,而且美国政府内部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这个想法。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目前尚未审查美国商务部拟议的变更。目前,特朗普还在考虑切断中国国产大飞机与世界先进喷气发动机技术的联系。
一些知情人士说,如果美国限制半导体制造工具的使用,可能会损害中国本土的芯片行业,因为中国的芯片制造商很难从其他国家找到足够的替代品。它还可能搅乱全球芯片制造供应链,迫使非中国芯片制造商在继续向华为供货和购买美国设备之间做出选择。美国芯片制造设备的制造商,例如Applied Materials Inc.(AMAT)和Lam Research Corp.(LRCX),是该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他们制造的设备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设备之一。通常建立一个现代化的芯片工厂通常要花费数十亿美元,而美国政府对美国设备的新限制可能会促使他们客户转向其他国家的替代产品。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这将极大地阻碍全球任何一家晶圆厂使用美国设备,因为与日本或中国设备相比,美国设备将受到美国政府的限制。”而且这些限制一旦实施,可能会对半导体设计公司产生影响,其中很多是美国公司,因为它们不生产自己的硬件,而是依赖合同芯片制造商。
全球最大的代工芯片制造商——台积电等公司的客户通常来自世界各地,美国政府限制华为的业务可能会打击台积电对华为的销售,并影响台积电在研发方面的投资。据行业内人士估计,去年台积电的总销售额超过350亿美元,其中超过10%来自华为芯片制造子公司海思科技。
据报道,去年在美国对向华为出售芯片实施限制后,一些公司可以通过一项规则继续发货,该规则允许在美国制造的产品不足25%的情况下,继续向华为出售芯片。而美国商务部已提议将这一门槛降至10%,美国国防部最初反对更严格的限制,理由是可能会损害美国公司的利益,但美国国防部后来放弃了对该计划的反对,为该计划的实施扫清了道路。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政府官员定于2月28日举行会议,讨论降低制裁门槛以及可能对面向中国消费者的芯片制造商实施更广泛限制的问题。这位消息人士说,美国出口禁令可能扩大到将更多中国公司包括在内。
【中国芯片的发展状况】
面对美国一次有一次的制裁,中国在原有芯片布局的基础上,更是进行大力发展。在数年前,中国就已认识到芯片作为制造业的上游产业,对中国制造非常重要,因此在2014年推出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扶持国产芯片产业的发展,从那时候起中国的芯片企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发布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先后成立,协调推动产业发展和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确立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我国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确立为战略新兴产业,集成电路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产业,我国通过《“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信息产业发展指南》、《“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关于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等政策对其进行扶持和发展。各个省、市、地区针对各地情况,也纷纷提出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响应政策和办法。
国家出台扶持集成电路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DRAM内存芯片市场,主要由韩国的三星和SK海力士以及美国的美光垄断,2018年的数据显示这三大DRAM内存芯片企业占全球市场的份额高达96%,中国是全球最大的PC和智能手机制造国,每年进口的DRAM内存芯片占全球市场相当大的比例。
合肥长鑫正是接着这股东风成立的,它在2016年成立,从成立的时候起就确立了要在DRAM内存芯片市场做出一番成绩的目标,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它成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RAM内存芯片,并在2019年成功投产。
日前有媒体报道指,市场上已可以买到合肥长鑫的内存,这代表着合肥长鑫已实现规模量产,可以向公众市场销售内存产品了,据悉这些内存条单条为8GB,采用19nm工艺生产,属于市场主流产品。除了DRAM内存芯片取得突破之外,中国在手机芯片方面取得的成绩最为瞩目。目前全球前六大手机芯片企业当中就有两家是中国芯片企业,分别是紫光展锐和华为海思,紫光展锐是全球三大独立手机芯片企业之一,华为海思的手机芯片只供应给华为手机,但华为海思的技术领先优势明显,华为海思已与手机芯片老大高通比肩。2019年9月中国半导体企业紫光集团旗下的长江存储正式开始对其自主研发的64层3D NAND闪存芯片进行量产,据分析这一突破有望令中国存储芯片的自给率从此前的8%提高到40%。
同时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研制的5nm蚀刻机也获得了认可,经台积电验证,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制的5nm等离子体刻蚀机,性能优良,台积电已准备将该蚀刻机用于全球首条5nm芯片制程生产线。
蚀刻机主要用于芯片的微观雕刻,一台先进的等离子蚀刻机售价可达数百万美元,此举不止有望打破外企对半导体设备的垄断,也让中国芯片行业未来自给自足成为现实。
而中国芯片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则于2019年底直接建成了国内首条 14nm芯片生产线并开始正式投产,比之前定下的2020年投产目标还快了一年,建好生产线之后,中芯国际还向泛林团体发出一系列购买单,购买了一大批半导体生产设备。中芯国际公布显示,其于2019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7日的12个月期间向泛林团体的购买单总代价为6.0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亿元)。
有分析认为,中芯国际此举显然是为了加速14nm芯片的量产,而国产14nm工艺加快产能生产将有助于国产芯片发展。截止2019年2月全球华为5G已经有30多个5G商用合同,4万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国。华为5G专利全球排名第一,智能手机全球销量超越苹果,紧追三星。这些事实无一不说明了华为技术与体量的飞速发展。华为是中国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这些企业中的榜样,中国科技从落后到领先,在坎坷的自主创新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追赶上来。国家一直在布局芯片产业,鼓励芯片和集成电路的发展。我们芯片发展起步低、底子薄,危机四伏。华为海思在这种大环境下,发展出来可以和高通骁龙相媲美的“麒麟系列”芯片。全球十大芯片公司排名榜中海思飙升至第五。 中芯国际于2月20日晚在全球资本市场顺利完成5年期美元公司债券的发行定价工作,募集资金6亿美元,票面利率2.693%。本次发行是公司时隔6年再次重返国际债券市场,以BBB-的国际评级取得了TMT行业内A-评级公司的票息水平,体现出全球资本市场对于公司近年来信用结构、财务战略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认同,公司在全球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和定价基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近日,中科院对外宣布,中国科学家研发除了新型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这种新型晶体管被视为2nm及一下工艺的主要技术候选。这意味着此项技术成熟后,国产2nm芯片有望成功“破冰”,意义重大。
目前最为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为7nm+Euv工艺制程,比较出名的就是华为的麒麟990 5G芯片,内置了超过100亿个晶体管。麒麟990首次将将5G Modem集成到SoC上,也是全球首款集成5G Soc,技术上的确实现了巨大突破,也是国产芯片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继华为之后,中科院研发出了2nm及以下工艺所需要的新型晶体管——叠层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据悉,早在2016年官方就开始针对此类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历经重重困难,中科院斩获全球第一,研发出世界上首个具有自对准栅极的叠层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
同时这一专利还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授权,中科院的这项研究成果意义很大,这种新型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被视为2nm及以下工艺的主要技术候选,可能对国产芯片制造有巨大推动作用。如今在美国企业的逼迫下,国产企业推进自主可控已成为主流意识,市场空间将被进一步打开。相信在5年的时间内,在技术方面将实现全面突破。切断对于华为的技术提供,这将是中国整体研发芯片的一个里程碑式转折,中国将不再过于依赖美国所提供的相关芯片及其技术。
AI芯片人工智能芯片,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发展的趋势,中国企业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加大了AI芯片的研发和投入。阿里和百度都纷纷投资AI芯片公司,都在AI芯片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华为也在新的麒麟芯片中集成了AI芯片。
【美国,还记得曾经的制裁故事吗?】
大约在30多年以前,美国也曾像制裁中兴、华为一样全面封杀日本东芝。人们之所以在今天还能看到东芝这个品牌,完全是因为中国市场救了它……
冷战时代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受到“巴黎统筹委员会”的限制。苏联为发展静音潜艇,秘密向日本东芝等公司采购了数控机床设备。
这次秘密交易被人揭发,美国中央情报局介入展开调查并认定事实,美国决定实施对东芝长达2-5年的禁令。
愤怒(滑稽)的美国政客出街砸烂东芝产品
后经过多方运作美国态度软化,1988年里根总统签署最终处罚决定:美国禁止东芝机械3年内对美出口,对控股的东芝公司则禁止其3年内向美国出售产品。同时美国过“东芝事件”给日本政府施压,“获得”(豪夺)了东芝在军工方面的技术。
当时的日本企业严重依赖出口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有些类似今天的中国制造。美国的一纸禁令无疑宣判了东芝的死刑。因为东芝产品遭到美国的全面封锁,东芝决定转战中国市场,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转机,渡过了生死攸关的劫难。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是中国家电品牌萌生崛起的年代。有这样一家中国品牌曾经被美国制裁三次,一度濒临破产的边缘。
但如今却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五百强,并从美国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海尔!
海尔1999年进军美国市场
海尔早在1999年便开始进军美国市场,早期发展并不顺利,曾经被美国杂志调侃“一年只能卖出50台高端冰箱”。
但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海尔于2005年终于打开局面,销售获得了空前的火爆。但也因为如此,便开始遭受了各种不公平的打压!
说到海尔遭受美国的三次制裁,第一次是因为海尔想要发展空调产品线,希望收购美国的一家空调公司。
但是因为美国的从中作梗,导致这次收购计划的失败,也导致了海尔错失了在空调领域发展的黄金时机。
而来自美国的第二次“制裁”完全可以用赤裸裸来形容,毫无遮拦。
美国《财富》报道海尔:美国制造 中国拥有
因为海尔品牌的家电物美价廉,身受欧美市场欢迎,甚至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美国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因此美国决定对海尔产品提高税负。
令美国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时海尔家电的口碑已经打开,尽管价格出现了上涨,但销量不降反升。
而最近一次是近来美国对我们的“贸易战”,而此时的海尔已经连续7年增幅在20%以上,在国外营收占比42%,在美国占比36%,每年赚走美国20亿左右。
回顾历史的长河,曾经遭受过美国“封锁”或者“制裁”的知名企业还有很多,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西门子、大众汽车、卡巴斯基……但真正有实力的公司绝不会因此而消亡,反而在“炼狱”之后获得涅槃重生,创造更大的辉煌!
通过今天所举出的两个例子,我们发现了一个共性,这些遭受制裁的品牌皆因中国而迎来了转机。这绝非巧合,这些品牌的重振旗鼓甚至再创奇迹,完全是因为搭乘了中国这趟快速成长的“高速列车”。
中国5G的爆发让美国人慌了
美国全面封锁“华为”的关键,其实是恐慌华为在5G领域的领先。中美科技竞争的根本,更是两国国运的碰撞。
正如国外媒体锐评:中美争端的关键,并非是因为“间谍”事件,而是高速发展的中国已经触动了美国强大的根基。
我们如清晨的太阳,旭日东升。美国虽强大,但也正如午后的烈日。旭日不及烈日的光芒,但走的却是升途。
相信这些正在遭受不公“封锁”和“制裁”的优秀中国企业终将战胜磨难,迎来属于自己的“柳暗花明”。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国内高新企业能团结起来,面对国外的风浪。看到很多文章里都说中国人喜欢窝里斗,但是在大是大非前,相信中国企业还是能团结起来,共同发展,一致对外的。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中国芯,中国科技会闪耀世界成为国人的骄傲。
因为中国正在崛起,他们身后有十四亿同胞的支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李振杰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